摘 要:從宏觀和微觀尺度上研究了納米 SiO2改性對早齡期混凝土中界面過渡區(ITZ)力學行為的影響。測試了混凝土的強度及彈性模量,采用納米壓痕技術并結合統計手段對 ITZ 進行了表征。同時,從 2 個尺度層面分別建立了模型進行分析。結果表明:納米 SiO2的摻入有效提高了早齡期混凝土的綜合力學性能,并主要提高了ITZ 的力學性能,使 ITZ 與漿體本體的模量比從 50%提升到 80%。納米 SiO2 改性機制以加速水化反應為主,在早期生成大量水化產物,尤其是低密度水化硅酸鈣凝膠,進而填充微孔,改善 ITZ 的微觀組織結構。
關鍵詞:混凝土;界面過渡區;納米二氧化硅;納米壓痕
中圖分類號:TU502 文獻標志碼:A
文章編號:0454–5648(2018)08–1053–06
網絡出版時間:2018–05–24
收稿日期:2018–01–22。
修訂日期:2018–02–26。
基金項目:
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51378011);
國家重點研發計劃(2016YFC0700802)。
通信作者:徐 晶(1984—),男,博士,副教授。
前言
眾所周知,由于骨料的邊壁、泌水等效應,會造成混凝土中的骨料/漿體界面過渡區(ITZ)成為整體的“最弱一環”,從而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力學性能 及耐久性[1–4]。為改善該薄弱區域,國內外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[5–7]。Mindess 等[8]認為摻入硅灰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這主要在于硅灰的高火山灰活性和填充效應能有效減少ITZ 中定向排列的 Ca(OH)2晶體和孔隙。
近年來,隨著納米技術的蓬勃發展,對混凝土,尤其是對 ITZ 進行納米改性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,而納米SiO2是其中的典型代表[9–11]。相比硅灰, 納米 SiO2有更高的比表面積,因而具備更強烈的火山灰效應和填充作用,并且納米 SiO2還具備成核效應[12–13]。Said 等[14]曾報道納米 SiO2的物理和化學作用能顯著提高 ITZ 的致密度。Zhang 等[15–16]則發現, 在同等流動性前提下,摻入納米 SiO2能改善混凝土孔結構和微缺陷,ITZ 也不再是混凝土薄弱環節。然而,目前針對 ITZ 納米改性后的性能研究仍偏重于基于圖像分析等手段的定性描述,尤其缺乏對其力學行為的定量表征。本工作將從宏觀和微觀尺度分別研究納米SiO2改性后混凝土ITZ的早齡期力學性能,并嘗試從 2 個尺度層面進行建模,以定量分析改性后 ITZ 的性能變化。
結論
納米 SiO2 改性能有效提高早齡期混凝土的綜合力學性能,尤其能夠改善ITZ 的微觀組織結構, 使得 ITZ 與漿體本體的模量比從50%提高到 80%。 納米 SiO2 對混凝土早齡期水化改性機制以加速水化反應為主,形成大量的水化產物,尤其是 LD C-S-H 凝膠相,從而填充微孔,并提升整體致密程度。
- 上一篇:淺析微硅粉被廣泛應用的原因
- 下一篇:隱匿在多晶硅身后的成功“配角”:金屬硅粉